諸葛亮除了智,他的人生并不比普通人順利和幸福,特別是人到中年更能體會。 發布時間:2020-02-18 閱讀人數:
人生不是一場夢,人生是一場旅行,或許一開始只看到前方山峰之秀美,人前之亮麗,卻未考慮行路爬山之艱難。后來明白低頭看路心裝夢想,也明白每一個人都不容易,哪怕被魯迅先生形容的“智近乎妖”的諸葛亮也不能免俗。一提到諸葛亮,很多人第一個反應就是神機妙算。特別是《三國演義》中的諸葛亮,沒有什么能夠逃脫得了他的計算,也沒有什么他沒有預料到的。他什么都可以借,向曹操借箭,借老天借東風,最后還發展到借命,這一次自然不能成功,如果成功了,那就改寫歷史成瞎說了。
羅老爺子前面可以把諸葛亮捧的很高,但最后必須按歷史來。不過羅貫中老爺子還真的是偏心,七星燈必敗后還安排一個橋段說是魏延弄滅的,給魏延戴上了一頂黑黑的背鍋帽,洗刷歷史上諸葛亮在魏延之死上的嫌疑。
《三國演義》雖然把諸葛亮捧的很高,如果翻開歷史,你或許發現諸葛亮除了智,他的人生并不比普通人順利和幸福,特別是人到中年更能體會。
一、家庭生活方面
諸葛亮有一個兒子叫諸葛瞻,誰生的?傳說中的黃月英生的嗎?
諸葛亮是181年出生,諸葛瞻是227年出生,227年是什么概念?
那一年,諸葛亮已經平定了南中,聯合孫權,手握軍政大權,風頭無二,正是諸葛亮在蜀漢最高光的時刻,沒有之一。
不管是益州本土派,還是劉備元老派,還是東州士人派,荊州派,他們都覺得諸葛亮做的不錯,而且非諸葛亮不可。
人走運時,好運會連連,諸葛瞻出生了,諸葛亮上《出師表》了,準備要北伐了,復興漢室。
這對父子相差多少歲?
46歲。
你覺得這孩子會是諸葛亮的原配生的嗎?如果是,那的確太高齡了,如果不是,是不是又隱藏了什么呢?
關于諸葛亮的感情生活沒有任何記載,有的也只是傳說和野史。
不孝有三,無后為大,諸葛亮一直無子,壓力大嗎?這種壓力年輕人可能感受不到,因為現在不婚的人越來越多了。結婚多年一直想要孩子卻要不到的中年人肯定深有體會,70,60后也能體會那種壓力。
壓力之下的諸葛亮早些時候就收養他大哥的次子諸葛喬,準確地說這個諸葛喬不是收養,而是過繼,在宗譜上就是諸葛亮的兒子。
227年諸葛瞻出世,諸葛亮終于沒有這方面的壓力了,到了228年,他的繼子諸葛喬卻去世了。諸葛喬留下一個兒子諸葛攀。
46歲當爺爺在古代是正常年紀,喜得貴子也是喜事,中年喪子卻是人生一大悲劇。
家庭生活中的兩大悲劇婚后長久無子與喪子都讓諸葛亮遇上了。
二、個人交友方面
年輕時朋友遍天下,年紀越長,能聊得來的朋友自然越來越少了。留下的知心朋友更少了。中年人已經不太樂衷于酒場交際,大多只是逢場作戲,心中除了應付并沒有太多的歡喜。邀幾個好友小聚,清清淡淡簡簡單單反而覺得心中暖暖。
特別像到諸葛亮這種地位的人,在蜀漢一言九鼎之時,能有知心朋友的難度比普通人大多了。
諸葛亮有知心朋友嗎?有。
誰呢?
馬謖。
亮猶謂不然,以謖為參軍,每引見談論,自晝達夜——《三國志·蜀書·董劉馬陳董呂傳》
談論不分晝夜,這當然是知交好友了,否則公事不可能到如此程度。私下談公事會被人非議,以諸葛亮的謹慎自然不會犯如此低級錯誤。
最后呢?
大家都知道馬謖對上魏國名將張郃,失了街亭,給春風得意的諸葛亮澆了一盆冷水。
228年有說馬謖被殺,有說馬謖病死獄中,不管哪種說法,228年馬謖的確死了。
蔣琬作為諸葛亮的親信和接班人,曾經問諸葛亮,馬謖這么有才,現在天下沒有平定就殺掉他,太可惜了。
諸葛亮流淚說了這么一句話:
孫武所以能制勝者,用法明也。是以楊干亂法,魏絳戮之。四海分裂,兵交方始,若復廢法,何用討賊耶?——《反經·臣行》
為了大局,只能犧牲知交好友。知交好友最后因為自己而死,這一份痛想想都覺得受不了,一輩子也不想原諒自己。
228年這個年份是不是有些熟悉?
不錯,就是上文提到的繼子諸葛喬離世的年份。
227年對于諸葛亮來說是春風得意,有了一個親生兒子,蜀漢大局已穩,南中已平,自己威望越來越高,手中權,政出葛氏。
僅僅過了一年,失去繼子,白發人送黑發人,失去知交好友,是自己親手下的決斷,北伐失敗,威望受到嚴重折損。
等于說他從人生巔峰一下子到達人生低谷,這是諸葛亮最黑暗的時刻。
前面上書劉禪的《出師表》是以半個長輩的口吻說的。
時隔一年,請罪書卻是以臣子的口吻說的。
臣以弱才,叨竊非據,親秉旄鉞以歷三軍,不能訓章明法,臨事而懼,至有街亭違命之闕,箕谷不戒之失,咎皆在臣授任無方。臣明不知人,恤事多暗,《春秋》責帥,臣職是當。請自貶三等,以督厥咎?!度龂尽な駮ぶT葛亮傳》
失友,被迫自罰降職,失子三重大擊下快要知天命的諸葛亮心中是怎么想,我們不知道,但可以想象得出那種痛和苦。
知常容常在想諸葛亮為什么五十多歲就去世和他過度勞累有關系,但肯定與228年的連續打擊有致命關系。
三、工作方面
諸葛亮被劉備請出山時,劉備說諸葛亮就是孤之有孔明,猶魚之有水也。
年輕的諸葛亮信以為真。劉備與諸葛亮無話不說,好到讓關羽,張飛等一眾人都不滿了。
當曹操馬上要來攻打荊州之時,諸葛亮說我們現在就襲擊劉琮,拿下荊州。結果劉備回了一句:我不忍也。
諸葛亮馬上明白了,自己與劉備不是朋友關系,而是上下級關系,并不是所有事情都能插手。
經過這一次挫折之后,他學會了與關羽,張飛等人搞好關系。
他也弄清楚了,這個三請自己出山的人是自己的主公,而不是朋友。這一種隔閡別人看不出,只有諸葛亮清楚。
后來法正任蜀郡太守時,瘋狂報復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。
一餐之德,睚眥之怨,無不報復,擅殺毀傷已者數人——《三國志·蜀書·龐統法正傳》
有人對諸葛亮說,你得管管啊。
說的人以為諸葛亮肯定管得了,結果諸葛亮卻說劉備在公安,北面有曹操,東面有孫權,內部還有孫夫人在鬧脾氣,劉備正煩著,這種小事就不要再給他添堵了。
只有諸葛亮最清楚,此時的他并不是那個在草廬中被劉備三顧的身份。劉備最看重的已經不是他,而是法正。
后來劉備一定要和東吳干架,滿朝文武都去勸了,但諸葛亮就是不去勸。
不是不能,也不是不肯,而是無用,無力,諸葛亮那種無力感,那種痛苦能想象嗎?
劉備兵敗之后,他長嘆了一句如果法正在,肯定能勸得住。
法孝直若在,則能制主上使不東行;既復東行,必不顛危矣!——《華陽國志·卷六》
他辛苦一輩子,在病逝之時,遺命不歸葬成都,其實不是不想,而是不敢??!詳細不展開,請看《諸葛亮遺命將自己葬在定軍山,不運回成都,有不得已的苦衷》。
結語:
當你掀開諸葛亮神機妙算,手拿羽扇,風清云淡的外衣,你看到的只是一個艱難前行的諸葛亮,這才是最真實的諸葛亮。
人生不是一場夢,人生是一場旅行,或許一開始只看到前方山峰之秀美,人前之亮麗,卻未考慮行路爬山之艱難。后來明白低頭看路心裝夢想,也明白每一個人都不容易,哪怕被魯迅先生形容的“智近乎妖”的諸葛亮也不能免俗。
高光的背后都是沉甸甸的付出,一路上甚至會失去一些常人輕松能擁有的東西和幸福,才能接近自己向往的險峰,這就是人生的得與失。
本文由信號隔離器和安全柵從業人員搜集整理,如有qinquan,請聯系我們。